第112章“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来源
第112章“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来源 (第1/2页)麦丘城外,赵军依然在持续不断地进攻齐国军队。
此一战,虽然使得麦丘城下伏尸数万,城墙都断了一截,赵军却没有攻下麦丘。眼见父亲如此冥顽不灵,赵括再次犯颜直谏,对赵奢说道:“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他们精通防御,几年下来,对赵军的进军策略可谓了如指掌,因此尤其善于抵御赵军的攻势。几年下来,数次大战,赵军都是无功而返。我认为我们这次进攻,除了换了将领之外,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大王换了将领,就是希望父帅能够一改前面诸位将领的作为,以最小的代价攻克麦丘。”
赵奢听到赵括如此说,也认为如果继续这样打下去,赵军真的很难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天时间内攻克麦丘城。军中将士听闻赵括的言论后对其佩服有加,大家不约而同地赞叹:虎父无犬子。只要这场战斗在赵括的建议之下,能够一举取得胜利,不仅赵奢可以功成名就,连着他的儿子赵括也会声名鹊起。
此时此刻,城中的齐国军队,为了化被动为主动,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不少墨家子弟组成的散军也经常在城外对赵军进行间歇性的骚扰,以达到疲惫赵军的目的。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一个月内赵军势必难以攻克麦丘。到时赵奢父子,非但无功,反而会英名尽毁。
这时候,赵军在城外也广布密探,并且还试图将探子势力伸到麦丘城内。不久后,齐国在外进行骚扰的士兵就被赵军抓到了几个。赵奢于是向抓到的俘虏询问城中的情况,齐国在麦丘城内的军纪军心应该还是很稳定的,因为赵奢想尽了办法,也难以让他们开口说话。赵括见此举并不会取得成效,便对俘虏采取攻心法,每天给他们饭吃,对他们礼遇有加,而且将赵军手中的粮草发给他们,让他们回去分给家人。这是一招“以退为进、明收暗攻”的方法,赵括的计策很快就收到成效。
俘虏中有人为赵括的“善举”所感召,于是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已经不多了,而且都被齐军控制。城中百姓早已断粮,很多人几乎已经开始易子而食了。赵括问依照目前这种状况,齐军大约还能守多长时间。俘虏说城中军心虽乱,却因被围困而恐惧赵军,所以负隅顽抗,再不济,齐军也还能守几个月,只要援军一到,他们便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于是赵奢表示,赵括果然有一般为将者所不具备的先见之明,赵军没办法在一个月时间内攻克麦丘,遂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赵括还借机向赵奢进言,说及当今天下,大多数军队都是不仁之辈,所谓上兵伐谋,一个城池最为恐惧的,就是祸起萧墙,变生肘腋,只要城中不稳,有一支势力和外面的攻城军队利用外合,那么破城之日,就定然在旦夕之间。
果然,这批俘虏被放回麦丘之后,如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刹那间,一石激起千层浪。麦丘城中无论百姓军民,都盛传赵军仁慈,不仅不侮辱俘虏,还优待他们,给其粮食带给城中自己的家人。由此产生的连锁效应,比之一万军队的进攻还要强大,城中百姓大多数不愿意随着齐军一起灭亡,都想出城投靠赵军,连齐军军营内,也人心浮动。
齐军将领见此,知晓再这么放任下去,则麦丘城必然会不攻自破。城破之日,士兵百姓自然无所损失,但是为军队将领者,一不能为国尽忠,二不能保全性命,实在是奇耻大辱。于是,齐国将领决定,将俘虏都抓起来,百姓士兵遂敢怒不敢言。
赵奢见城中明显地划分成了两派之后,认为时机已到,就命令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赵军每天把粮食抛入城中后,就回营休息,并无攻城的措施。城中军民更加生出向赵军的投奔之意,只是苦于齐军防范严密,城中百姓和普通军士们也只能望洋兴叹。
数日之后,守城的齐军将领认为,如果听任赵军如此,则齐军会人心尽丧。为了不让赵军的计谋得逞以及断绝城中军民的投诚之心,齐军索性派出代表,将赵军投到麦丘城中的粮食悉数奉还,表示势不两立的决心。齐军代表甚至还对赵奢说道,赵军要战就正大光明地来攻,不要再对齐军实行阴谋诡计。赵奢只是轻轻一笑置之,并没有为难齐军使者,让他回城里等着,但却依然不见任何动作,只是和往日一样,不时向麦丘城抛送粮食。
齐军见赵军不为所动,遂决定以出城为战为诱饵,来断绝赵军的招降之心。于是,齐军再次派出使者,来向赵军下战书,请求与赵奢择日决战。攻城之人,当然希望守城将领能够率领军士出来,与己方决一胜负,而不是依靠高墙深池,负隅顽抗。所以齐军此次抛出的诱饵,不可谓不大。但事已至此,赵奢清楚破麦丘城只是早晚的事情,犯不着因小失大。所以再次听从赵括的建议,拒绝与来使见面,断绝齐军决战的图谋。
数日过后,麦丘方向突然传来消息,齐国守城的将领,竟然被其部下斩杀,城中军民遂举家向赵军投降。赵括的办法终于奏效了。经此一役,赵奢暗暗佩服自己儿子的军事才能。赵军亦对赵奢父子敬佩万分,一时之间,“虎父无犬子”成为当时赵国军士对赵奢父子最平常的评价。
曹操曾说:“昔赵奢、窦婴为将也,受财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可见赵奢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十大名将之一,定然有其非比寻常之处。借助麦丘一战,赵奢功成名就,赵括一战成名,赵惠文王对其父子之才,大加赞赏,并大肆封赏了他二人。
但是这次战争在奠定了赵括的声名和地位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赵括轻敌的习惯。其实,赵奢无论是开始之时的不听从劝告而攻城,还是后来攻城受挫之后,全力配合儿子赵括的作为,都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没有赵奢,赵括依然只是一个“纸上谈兵”之辈。试想,如果一开始,赵军就采取向齐军投放粮食的策略,还有可能奏效吗?结果不言而喻,姜还是老的辣,正是赵奢的老成持重,能够掌控时机,才能够如意实现赵军的战略意图和赵奢父子的成名意图。
狭路相逢勇者胜
伴随着麦丘一战的胜利,赵奢的军事才能开始在赵军中广为传颂,特别是其兵不血刃就攻克了城池,比之秦国大将白起,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赵奢从此成为了能顶赵国半边天的人物。
而秦国在一切就绪之后,就发起了对于韩国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而韩国与赵国同属三晋之地,所谓“唇亡齿寒,户破堂危”,秦军攻击韩国,与攻击赵国其实是一个道理。
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70年),秦军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秦军将领为秦穰侯魏冉。
秦穰侯魏冉,亦作魏厓,是当时的秦国大臣。魏冉原为楚国人,是秦昭襄王的舅父,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弟弟。秦武王23岁时,因举鼎而暴死。他死后由于没有儿子,而导致其兄弟争位,秦国在刹那间陷入大乱。
大乱之下,有识之士自然不会甘于现状,而是积极出手,为自己的将来谋划。这时候,魏冉实力较强,他选择拥立秦昭襄王,并帮秦昭襄王清除了争位的对手,所以魏冉很快成为秦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从惠王时起,魏冉就任职用事。及至昭襄王立,魏冉因为帮助其夺位,立下功勋,遂受任为将军,警卫咸阳(今陕西咸阳东),由于他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故而号曰“穰侯”。
魏冉一生,战功卓著,多次打败韩国、赵国。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呼风唤雨,独揽大权,一生四次担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此外,他在担任丞相之时,还不失时机地向秦王举贤才。
穰侯魏冉除了政治眼光卓著、军事才能突出之外,在外交上也具备独特的才能。公元前288年,他奉命去齐国,约齐湣王与秦昭襄王同时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准备联合五国攻赵,且三分赵国。只可惜后来列国瞧出了秦国的不轨之心,使得魏冉好不容易经营的连横策略,败于苏代的合纵之谋。
公元前284年,韩、赵、秦、魏、燕五国军力联合,大破齐军,将齐国打得一蹶不振。孰料魏冉竟然假公济私,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夺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为自己的封地。秦孝公之后,历代秦王便定下了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此刻魏冉虽然权势赫赫,“富于王室”,“擅权于诸侯”,但是如此不顾国家利益的行为,难免人心不附、上下怨愤。秦王认为魏冉此举,已经严重地威胁了秦国的政权稳定。公元前266年,秦王将魏冉罢免,范雎从此代之为秦国丞相。魏冉一世英雄,最终落得个“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悲惨下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