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逐鹿之战终落幕
第746章逐鹿之战终落幕 (第2/2页)以田单所部并五万新卒,共计一十五万为中路军,迅速进占陈都,以固守粮道而备不测;
以十万精锐大军为西路军:迅速向新蔡方向运动,趁机收复新蔡、曾城等地,追击秦军的同时,向南防御秦军反击。并彻底切断秦、楚之间的联系。
以十万骑兵作为东路军,迅速向南追击难逃之楚军所部,并伺机袭占寿春。
因为秦、楚两军都是一门心思的难逃,即便是赵军已经分兵,却也根本没有想要反击的任何企图,硬生生地就让赵军给追杀了一路。
中路军方面,几乎是兵不血刃便收复了重镇陈都;
西路军方面,新蔡、曾城也几乎是不战而降,大军一度进逼之郢都附近。
而秦军在抵达郢都之后,明显表现出了强烈的守城意志,西路军遂退回曾城,与秦军形成对峙局面。
东路军方面,虽然骑军竭力赶路,却终究没能快过楚军的先头部队,袭占寿春的目标未能达到。
但随即骑兵对还在路途之上的楚军进行阻击围歼,却是令楚军损失惨重,一十三万楚军之
中,回到寿春之军不足七万。近半数或被斩杀,或被俘虏。.
而就在赵军在李牧的带领下,对秦、楚联军进行摧枯拉朽的追击战的同时,河东方面的孙崮所部也终于传来了消息:大军已经尽数占领河东、河西两郡,除留驻安邑、曲阳一线之三万大军之外,其余七万大军随时可以回援。
当然,如今的正面战场,已经根本不需要回援了。
岁至年末,随着赵军的追击停下脚步,这场波及到整个华夏的旷世之战终于以赵国的全面胜利而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可以说,只要赵国自己不作死,这世间将再没有任何一股力量能够阻止赵国一统天下的脚步。尽管,秦军还有着崤函之故,有着郢都的坚城以及纠纠老秦人和三十多万大正规军;
尽管,楚国还有着千里的云梦泽和数百万的臣民;
尽管,齐国也还在苟延残喘着。
但这些显然都已经无法阻止赵军的脚步了。
只是,越是到如此的地步,赵括反而越来越小心了起来。
这点从李牧的追击安排也能看出来一二——兵力最多的既不是去面对战力更强的秦军,也不是去追击收获可能更多的楚军,而是稳稳地拿下陈都,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而随着战事的落幕,新的格局形成,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却是摆在赵括面前的一个两难的选择题。
嗯,应该说,摆在赵括面前的选项有很多,多到即便是赵括也有些迷茫了。
最保险的方案,当然是鸣金收兵。
原因有三:
其一,自初秋出兵以来,此战已经延绵了半年之久,战士们也大都疲惫不堪,急需修整;同时,从魏、齐、楚三国俘虏的兵员,也急需整编,一旦整编完毕,赵国的军力将再上一个台阶;
其二,随着春日的到来,春耕也就要排上日程,继续维持如今的军队规模,势必会对来年的春耕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已经占据了华夏近三分之二地盘的赵国,只要安安心心地治理好刚刚到手的河西、河东、魏国以及陈都的土地,根本不必担心会有任何的意外,也自不必追求速胜。
当然,既然是保险的方案,也势必是收获最小的方案。
此时收兵,赵国自然是得以休养生息,可问题是秦、齐、楚国也将苟延残喘。
来年再战,他们恢复的不仅是兵力,还有士气。
而在继续战斗的方案中,又有三个不同的方向:灭齐、灭楚还是攻秦?
灭齐,自不必说,其主力大军已经在淮泗郡被消灭干净。灭齐,甚至都不需要一只主力大军,便可完成。而且,赵国还有着田单这样的大杀器,甚至不战而降,也不是不可能。
当然,也正因为太过简单,却也是赵括最先放下的方案。
原因很简单,齐国已经废了,再给他十年也照样发展不起来,打不打都那样,根本不需要劳心劳力地去考量。
灭楚,当然也有其道理。两场追击战已经让楚国损失惨重,正是灭楚的最佳时机。
但显然,以楚国广袤的土地,加上云梦泽的地形,赵国想要彻底征服楚国,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更是一定需要不少的时间的。
有这个时间,赵括宁愿把它放到秦国的身上。
毕竟,就以制度而言,秦国才是唯一一个有危险的存在。
自然而然的,最后一个选择,也是赵括最为纠结的选择——攻秦。
是的,刚刚齐国、楚国,都是「灭国」,可到了秦国这里,赵括却只敢用一个「攻」字。
到底是六国之首,如今撤回的大军更是有着三十多万,任
谁也没有绝对的信心,能一举而灭之。更别说,函谷关曾经拦下过多少人......
但若是此时不攻,往后再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
函谷还在那里矗立着,而秦军的数量却会越来越多,尤其是秦军的士气,恐怕要不了一年半载就又会嗷嗷叫起来。
什么?
等秦国内部的崩溃?
这恐怕很难!
越是艰难的时刻,反而越是能激发老秦人的向心力和坚强的意志。
真的逼急了,老秦人再掀起一朝变法,全面向自己的赵国学习,也不是不可能,到时候还真就不好控制了。
看着眼前的舆图,面对着这两难的选择,想到自己的纠结,赵括是真的有些笑出了声——明明手握着四个二带两王,偏偏要去害怕对方的四个三?
当年长平之战,赵国国力明显要弱于秦国之时,自己尚且信心十足,如今一统之势已经明朗,自己反而没了信心?
这样不好,很不好啊!
略略踟躇了一会儿,赵括的心中终于是有了决断......